1. 反偏析的形成机理
反偏析并非简单的成分扩散,而是由凝固收缩、气体压力与热应力共同作用引发的复杂物理过程:
- 凝固顺序差异:锡青铜为宽结晶温度范围合金(约150–200℃),先析出富铜α固溶体,剩余液相富集Sn、P等元素。
- 体积收缩与压力失衡:
- 铸件表层快速冷却形成“硬壳”,内部仍为液态;
- 内部液相凝固时体积收缩(线收缩率约1.8%),产生负压,若补缩不足,外部富Sn液相在气体压力(如H₂、CO)推动下反向渗入枝晶间隙或表面微裂纹。
- 气体参与机制:型砂或金属液中水分分解产生氢气,在凝固前沿聚集形成局部高压(可达0.1–0.3 MPa),迫使富Sn液相向低温区(表面)迁移。
最终结果是:铸件表面出现富Sn白亮层(厚度可达0.5–3 mm),硬度显著升高(HV可超400),而心部Sn含量偏低,造成性能不均。
2. 模具结构优化:调控凝固方向与压力场
-
石墨模具设计改进
- 传统问题:普通石墨模导热过快,导致边部过早凝固,形成“封闭壳”,加剧内部收缩与反偏析。
- 改进方案:
- 梯度导热结构:在模具边部嵌入导热性较低的材料(如高硅氧石英纤维垫层,厚度3–5 mm),减缓边部冷却速度,延长液相存在时间,促进顺序凝固。
- 增设排气通道:在模具分型面或顶部设置φ3–5 mm的微型排气孔,间距≤50 mm,及时释放型腔内气体压力,防止其推动液相反渗。
- 冒口与补缩系统:采用保温冒口或发热冒口(如铝热剂型),延长补缩时间;冒口高度应为热节厚度的1.5–2倍,确保持续补缩。
-
模具预热控制
- 预热温度应控制在200–300℃,避免冷模导致表面激冷;
- 使用红外测温仪监控模具温度场均匀性,温差≤20℃。
3. 铸造工艺参数精细化控制
-
浇注温度优化
- 过高(>1200℃):加剧气体溶解与热应力,增加反偏析风险;
- 过低(<1120℃):流动性差,易产生冷隔;
- 推荐范围:1140–1170℃(视壁厚调整),薄壁件取上限,厚壁件取下限。
-
浇注速度与方式
- 采用底注式浇注系统,避免金属液冲击型腔顶部;
- 浇注速度控制在0.6–1.0 m/s,保持平稳连续,防止卷气;
- 可采用真空辅助浇注(型腔真空度≤-0.08 MPa),减少气体参与。
-
冷却制度设计
- 分级冷却:
- 初期:缓慢冷却(空冷或弱风冷),维持表面可塑性;
- 中期:在反偏析高风险区(如厚薄交界处)局部加热(如红外加热带);
- 后期:整体加速冷却至室温。
- 延迟开箱时间:铸件在模内保温≥40分钟,待完全凝固后再脱模,避免热应力开裂诱发反偏析扩展。
4. 材料与后处理协同控制
-
合金成分微调
- 控制Sn含量在牌号下限(如ZCuSn10P1取Sn=9.0%–9.5%),减少富Sn相生成;
- 添加微量变质剂:
- 磷(P):0.05%–0.1%,细化晶粒,改善流动性;
- 稀土元素(Ce、La):0.01%–0.03%,净化金属液,抑制气体析出。
-
热处理改善组织均匀性
- 均匀化退火:500–550℃保温2–4小时,空冷,促进Sn元素扩散,缓解偏析;
- 去应力退火:300–350℃保温1–2小时,消除残余应力,防止加工开裂。
-
表面检测与修复
- 采用金相显微镜或微区EDS分析检测表面富Sn层厚度;
- 对轻微反偏析区域,可通过车削或磨削去除0.3–0.8 mm表层;
- 严重缺陷件应报废,避免后续加工中崩刀或服役中早期失效。
锡青铜铸件的反偏析是多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,单一措施难以根治。企业必须建立**“模具-工艺-材料-检测”四位一体**的控制体系:
- 模具设计应注重热场与压力场调控,采用梯度导热与排气结构;
- 工艺参数需精细化管理,实现温度、速度、冷却的协同优化;
- 材料控制包括成分调整与变质处理,从源头减少偏析倾向;
- 检测验证应贯穿全过程,利用金相、硬度、无损检测等手段评估控制效果。